如何早期發現失智症

2017-05-19

如何早期發現失智症.JPG

台灣預估2017年時老年人口將達到總人口17%,使台灣成為高齡社會;高齡社會最值得重視的問題之一即是「老年精神疾病」。在眾多老年精神疾病之中,失智症是最常見的精神疾患。

失智症的臨床症狀是以記憶力的退化為主,再加上至少一項以上的認知功能缺損(如計算、視覺空間技巧、語言…等),其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的執行。由於刻板印象總認為老年人的記憶本來就會逐漸不好,導致病患的家人往往都等到症狀相當嚴重時才警覺不對勁,進而帶來就醫。以下介紹失智症的十個警訊,來協助病患家屬及早察覺失智症。

  1. 記憶衰退到影響日常生活:
    一般人偶爾忘記開會、朋友來電,但過一會兒或經提醒會再想起來。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比較高,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。
  2.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:
    如英文老師不知「book」是什麼;自年輕就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經常走錯路;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。
  3. 說話表達出現問題
    一般人偶爾會想不起某個字眼或詞不達意,失智症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,甚至會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,如以「送信的人」表示「郵差」,「用來寫字的(筆)」等。
  4. 喪失對時間、地點的概念:
    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日,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。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年月、白天或晚上,在自家周圍迷路,找不到回家的路。
  5. 判斷力變差、警覺性降低:
    開車常出現驚險畫面;借錢給陌生人;聽信廣告買大量成藥;一次吃下一周的藥量;買不新鮮的食物等。
  6.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:
    日常生活操作電器如微波爐、遙控器、提款機的操作,對指示說明的意思無法理解。
  7. 東西擺放錯亂:
    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,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,會將物品放在非習慣性或不恰當的位置,如水果放在衣櫥裡、拖鞋放在被子裡、到處塞衛生紙等。
  8.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:
    一般人都會有情緒的變化,但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,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,情緒的改變不一定有可理解的原因。此外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,如隨地吐痰、拿店中物品卻未給錢、衣衫不整等。
  9. 個性改變:
    一般人年紀大了,性格也會有少許改變,失智患者可能會更明顯,如疑心病重、口不擇言、過度外向、失去自我克制。
  10. 活動及開創力喪失:
    一般人偶而會不想做家事、不想上班工作,失智患者會變得更被動,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。原本的興趣嗜好也不想去做了。

若家中長者有發現上述的情況時,宜盡速帶到身心科門診就醫,由醫師來作更進一步的評估,進而能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。